焦典 发表于 2020-8-16 14:42:39

批新古典 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历史过渡期 走邪路必否<资本论>

习近平: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2020年08月16日 09:14 来源:《求是》2020年第16期


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习近平  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学习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安排这次学习,目的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理解。之前,我们已经安排学习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方面的题目。这次,我们要通过重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
  下面,我讲几点体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继承历史上经济学特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通过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入研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列宁把政治经济学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现在,各种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但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
  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论断是武断的,也是错误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来看,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失业问题严重、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事实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去年,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他用翔实的数据证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程度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认为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加剧了财富不平等现象,而且将继续恶化下去。他的分析主要是从分配领域进行的,没有过多涉及更根本的所有制问题,但得出的结论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运用。毛泽东同志先后4次集中研读《资本论》,多次主持专题研讨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强调“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发展我国经济提出了独创性的观点,如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提出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观点。这些都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通过后,邓小平同志评价说:“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3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们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重要理论成果,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农民承包的土地具有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属性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改革开放前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和认识,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现在,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纷繁多样的经济现象,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
  第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点,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根本立场。
  第二,坚持新的发展理念。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树立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观点是相通的。比如,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未来社会“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同时,这五大发展理念也是对我们在推动经济发展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的升华,是对我们推动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总结。我们要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
  第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十分明确,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第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分配决定于生产,又反作用于生产,“而最能促进生产的是能使一切社会成员尽可能全面地发展、保持和施展自己能力的那种分配方式”。从我国实际出发,我们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安排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实现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拉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第五,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第六,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类社会最终将从各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现在,我国同世界的联系空前紧密,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世界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要善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要坚决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积极防范各种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这其中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总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并不排斥国外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西方经济学关于金融、价格、货币、市场、竞争、贸易、汇率、产业、企业、增长、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有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一面,要注意借鉴。同时,对国外特别是西方经济学,我们要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对其中反映资本主义制度属性、价值观念的内容,对其中具有西方意识形态色彩的内容,不能照抄照搬。经济学虽然是研究经济问题,但不可能脱离社会政治,纯而又纯。在我们的经济学教学中,不能食洋不化,还是要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大讲特讲,不能被边缘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我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潜力。当前,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都面临许多新的重大课题,需要作出科学的理论回答。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焦典 发表于 2020-8-16 14:51:33


谈谈2020年版的《苏批三国》
——评中央某大报的重要系列文章

郝贵生

  60岁以上的老同志都听过天津相声演员苏文茂的相声《批三国》,内容主要是讽刺某些读书人读书浮皮潦草、不求甚解、胡批乱批、胡乱猜想、胡诌白咧、胡说八道。把“三国”解读为书中带“三”字的特别多。把“既生瑜何生亮”解读为周瑜的姥姥家姓“既”,诸葛亮的姥姥家姓“何”。把赵云“老迈年高”,解读为赵云是“老卖年糕”的小买卖家庭出身。把“草船借箭”中的诸葛亮与士兵对话问士兵“箭数够了吗?”士兵回答“数够了”,诸葛亮说“带过来!”把此事解读为诸葛亮是代数学家。把曹操诗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解读为曹操是几何学家。把貂蝉同时献媚于吕布和董卓二人解读为貂蝉是三角学家等等。

  相声毕竟是艺术作品,是生活的一些现象通过艺术家的提炼概括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出来,而不是生活的原型照搬。它告知人们正确的道理,讽刺批判一些错误的现象,提醒人们实践和读书中应该注意和防止的错误倾向。没有想到的是苏文茂老先生的这一相声《批三国》现象竟然出现在社会主义中国进入21世纪的2020年中央某重要报纸8月3日至10日连续发表的六篇纪念《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一百周年的文章中。这六篇文章该报网站8月12日以《重温经典读懂<共产党宣言>的信仰伟力》为主题一同发表,并加编者按。(以下简称“重温”,见附录)

  《共产党宣言》对于老共产党员和老同志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马克思主义的一本基本著作。上世纪60、70年代党中央多次号召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学习这本书,特别是70年代党中央要求全国的各级党组织、各级党校认真组织共产党员和群众学习马列的六本书即《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和《国家与革命》。这六本书中《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性著作,又相对较短、好学。所以大多数同志对书中的内容、观点和结构太熟悉了,有些同志对其中的段落还能够背下来。如较经典的几段话: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60年代翻译为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指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它(指资本主义)首先生产的是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简称为《宣言》中的阶级斗争观点、无产阶级革命观点、两个绝大多数观点、掘墓人观点、两个必然观点、共产党的性质观点、消灭私有制观点、两个决裂观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无产阶级专政观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点、无产者联合起来观点等等。这些观点都是《宣言》的基本观点。如果再进一步概括《宣言》的核心、实质、精髓,那就是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观点。所有这些观点都回答了《宣言》一开始提出的“共产主义幽灵”的科学含义。当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宣读誓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时,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参加阶级斗争的实践,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实行两个决裂、在全世界实现没有剥削、压迫的人人平等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党章中仍然写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全党都要学习《共产党宣言》,绝大多数共产党员是完全拥护的。在纪念由陈望道同志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100周年之际,党中央组织纪念活动和发表文章,强调《共产党宣言》在以往中国革命、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和今后的指导作用是完全必要的。但这里需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必须是完整、准确、全面、深刻向全党和全社会阐明《共产党宣言》一书的科学内容和科学含义,而不能主观随意地甚至歪曲地解读,有意无意地宣传错误的观点。。

  笔者读完《重温》六篇文章,第一印象就是这六篇文章空话连篇,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没有针对现实表明究竟应该赞同坚持什么,批判反对什么?第二印象就是错误地解读了《宣言》的基本内容。如《宣言》中的阶级斗争思想、两个必然思想、消灭私有制思想、两个决裂思想、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竟然一字不提。不讲阶级斗争思想,就讲不清楚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写《共产党宣言》,就讲不清楚共产党为什么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也就讲不清楚马克思主义与其它所有基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曾经在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离开阶级斗争观点去讲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是一堆浆糊。不讲两个必然,就讲不清楚现实社会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敌对势力之间的斗争以及社会主义一定能够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讲不清楚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矛盾的本质和总特点。不讲消灭私有制,就讲不清楚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的深层次的经济根源及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内容。不讲两个决裂,就讲不清楚消灭私有制与消灭私有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不能最终完成无产阶级彻底消灭阶级的最终目的。不讲无产阶级专政,就讲不清楚无产阶级究竟怎样消灭私有制,怎样与私有观念决裂,怎样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讲不清楚怎样实现共产主义的大目标,更讲不清楚科学社会主义与形形色色冒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离开了上述几点内容解读《共产党宣言》都是对《宣言》的误导和歪曲,是《苏批三国》思维模式的新的具体表现。

  此外,这几篇文章的《苏批三国》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对“两个绝大多数”的错误的解读。“两个绝大多数”完整表述是“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段话实质也是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的表述,或者说揭示了无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对立。同时群众史观包括为什么人的问题和依靠什么人的问题。毛主席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重温》六篇文章多次提到我们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提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提到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职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追求之上等等,这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宣言》中讲到的“两个绝大多数”是与“两个少数”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本身就是阶级斗争。共产党人不同“两个少数”进行阶级斗争,不同私有观念决裂,谈何为人民服务?谈何人民为中心?谈何为人民谋幸福?谈何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时“两个绝大多数”首先讲的是“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就是“依靠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讲的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价值目标、根本宗旨。 这是“两个”绝大多数,不是“一个”绝大多数。只讲“为人民谋幸福”,不讲依靠人民,不讲权力者是人民的仆人,不讲人民要自觉主动行使对权力者批评建议权利的主人思想,不讲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只强调人民在权力者面前绝对顺从、服从。这不是正确理解、解读、贯彻《宣言》中的“两个绝大多数”,而是片面解读、歪曲“两个绝大多数”,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两个绝大多数”的群众史观思想变成“英雄史观”思想,是有意无意地把人民群众继续变成任人宰割的奴才和工具。这难道不是“苏批三国”吗?

  第二是对《宣言》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错误解读。众所周知,这一思想是《宣言》第二章讲完消灭私有制、两个决裂、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之后在第二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话讲到的,它无疑也是《宣言》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观点,但实现这一点必须有前提,即消灭私有制、两个决裂、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上述行为达到的结果。二者是因果关系,不能颠倒。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地位提到高于前面几点,甚至成为《宣言》的唯一核心思想,且把共产主义的目标只是界定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那就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歪曲和否定“消灭私有制”,否定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但是非常遗憾地看到,《重温》中却无限拔高“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在全书中的地位,且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的唯一目标,如文中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设想共产主义社会前景,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只字不提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才能实现,不提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本身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前景”。大家设想一下,在私有制、私有观念存在,在阶级剥削压迫存在,在帝国主义制度存在条件下,能有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自由全面的发展吗?美国的现实就摆在我们面前。这种解读《宣言》的方法难道不又是“苏批三国”的重要表现吗?

  第三,对《宣言》中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的错误解读。唯物史观的一个极其重要原理就是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这个原理主张,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源泉和动力,但发展生产力离不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内容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没有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和上层建筑的革命,就没有生产力的真正的解放和发展。所以说,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无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后,当然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到极其重要的地位上来,所以《宣言》中说:“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只有发展生产力,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才能尽快地提高。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马克思恩格斯熟知,列宁熟知,毛泽东也熟知。列宁和毛泽东也是这样做的。但马克思主义绝对不会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度后,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唯一或根本任务。因为共产党人还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还要彻底消灭私有制和两个决裂,最终消灭阶级。离开后面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或者即使所谓“生产力”发展了,发展的物质成果也不可能为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和享受,程度不同地会出现两极分化、官员腐败。这是《宣言》中的“发展生产力”基本思想的完整含义。但是目前中国整个思想理论界包括《重温》中却把发展生产力单纯归结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且还把这一点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主要目标。如文中说:“放眼万里征程,心怀千秋伟业,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与列宁批判的伯恩施坦修正主义只注重经济斗争和赫鲁晓夫的“土豆加牛肉”式的共产主义有什么本质区别吗?用这种这种小农意识的论调解读《宣言》,误导人民群众,又是“苏批三国”的重要表现。

  第四,对《宣言》中“共产党领导”思想的错误解读。《宣言》第二章的题目就是“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为什么要讲这一章?因为第一章讲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阶级的产生、对立、斗争,讲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但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不可能依靠资本主义的自行灭亡而实现的,只有依靠无产阶级自身的阶级斗争的实践活动,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过程中,已经出现分别代表封建贵族阶级的辉格党和代表资产阶级的托利党两大政党,且在反对资本主义斗争实践中出现了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工人阶级政党如英国宪章派和法国正义者同盟,说明实现一个阶级的经济利益必须通过政党的领导和进行政治斗争才能实现。但宪章运动和正义者同盟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也没有科学说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前途、命运和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真正代表无产阶级长远和根本利益的为无产阶级彻底解放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政党。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改造“正义者同盟”并为新成立的“共产主义同盟”撰写本《宣言》的直接目的。第二章内容就是阐述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目的、指导思想、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那么无产阶级无论在实现夺取政权的最低纲领过程中,还是在夺取政权之后实现消灭私有制的最高纲领过程中,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确实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但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制度,其本质特征,首先是经济基础方面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其次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的领导,再次是思想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有的权力者和主流媒体离开上述几点内容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甚至作为最本质特征,这绝对是错误的。但如果把“共产党的领导”抬高到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而高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那同样也是错误的。这种讲法客观上就会导致架空党的领导,使它失去经济基础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灵魂。也是对《宣言》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思想的错误解读。《重温》一文恰恰犯了这一错误,如文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同样是“苏批三国”的具体表现。

  学习、研究和纪念《共产党宣言》的重要目的是教育共产党员真正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信仰,不仅从思想上而且从行动上真正践行入党誓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所以《重温》几乎每一篇文章中都提到“真理”、“理想”、“信仰”,这无疑都是正确的。《宣言》中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两个决裂、无产阶级专政等原理都是白纸黑字,贯穿于全书的基本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所写的几篇《宣言》的“序言”,以及他们之后及列宁、毛泽东对《宣言》的解读反反复复重申上述思想。这都是尽人皆知的常识。但“重温”的几个作者和编辑大员们置这些基本不能再基本的原理,置这些基本常识于不顾,如此“苏批”《宣言》,如此灌输谬误之多的“宣言”观点,如此误导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究竟意欲何为?究竟能够帮助广大党员和人民真正树立共产主义的“真理”、“理想”、“信仰”吗?究竟要把中国引向何方?究竟要把毛主席亲手缔造的中国共产党引向何方?当今,中国思想理论界尤其是在指导思想问题上已经达到建国以来最严重混乱的时期之一,由此导致整个社会乌烟瘴气、乌七八糟。在这种情况下,《重温》不去批判形形色色攻击、否定、歪曲《宣言》的错误言论,拨乱反正,且在这里继续这种偏离或背离《宣言》思想的行为,为整个社会继续乱上添乱。你们这些人身上还有一丝一毫的共产党人气味吗?

  其实笔者透过《重温》的字里行间、透过“共产党”、“社会主义”、“人民”、“真理”、“理想”、“信仰”等光采夺目、漂亮美丽的词汇的背后,隐隐约约读到两个字:对《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背叛”!

  2020年8月14日



  附录:

重温经典读懂《共产党宣言》的信仰伟力

——纪念《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一百周年

2020年08月12日08:39

  编者按: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这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矗立起一座马克思主义精神丰碑。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10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发表系列评论文章,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对文章进行了整理,让我们在重温经典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人民论坛:“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纪念《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一百周年①

  李斌

  2020年08月03日07:25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编者按:心有所信,方能行远。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这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矗立起一座马克思主义精神丰碑。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树立共产主义理想、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100周年之际,让我们怀着尊崇之心,在重温经典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在抚今追昔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了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的故事。回望《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100年来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变,真理的味道有多甘甜,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有话语权。

  时间是真理的挚友,历史是现实的源头。百年前,受尽列强凌辱、濒临危亡的旧中国,犹如孤海扁舟,“上有风雨之摧淋,下有狂涛之荡激”。如何救民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到新中国的成立开辟“历史新纪元”,从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之所以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奇迹之根源、力量之根本皆在于马克思主义。如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路乘风破浪,“从小船一直划到巨轮上,驶向光辉的彼岸”。

  “不可能成为了可能”,这就是真理的力量。历史已经证明,除了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其他各种政治力量都无力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解放与复兴。在经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总统制等的失败尝试后,中国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从“国基未固,百制抢攘”转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有被开除出球籍的危险”转而创造“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指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近代以来“失去的二百年”,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中逐渐找了回来,无可辩驳地说明,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确能救中国”。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这就是真理的召唤。在《共产党宣言》中,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伟大作用得到热情讴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革命先辈所预想的“黄金时代”“可爱的中国”,如今已经和正在成为现实。“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政治逻辑,更是14亿中国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胜利保证。

  马克思、恩格斯曾科学预见“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取名“中华共和国”。为什么《共产党宣言》所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能成为中国大地上的生动图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打造发展新优势,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变,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美好未来……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不断丰富而气象万千、前途似海。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说,“红星照耀中国”。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的马克思主义,将继续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向前进。到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200周年之时,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将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3日 04 版)

  人民论坛:“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纪念《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一百周年②

  盛玉雷

  2020年08月04日07:29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939年底,毛泽东同志对一位刚调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从《共产党宣言》中汲取信仰之力,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成为一代代共产党人的共同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回首峥嵘岁月,我们党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千千万万党员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闪耀光芒。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信仰火炬点亮革命曙光;面对改革发展的任务,远大理想指引奋斗方向;面临突如其来的风险挑战,理想信念凝聚化危为机的力量。无数先进分子汇聚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努力做“最不知疲倦、无所畏惧和可靠的先进战士”。马克思主义这个“拯救中国的导星”,成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理想信念的确立,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而不是一时的冲动,需要纯洁的目的、朴素的感情,更需要有深厚的信仰作支撑。为什么共产党人的信仰坚定而执着、纯粹而无私?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指出:“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捍卫真理,继而为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懈奋斗,这就是共产党人战胜困难、赢得胜利的力量之源。

  理想信念既是战胜千难万险的“胜利之钥”,也是淬炼奋斗决心的“精神之钙”。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后被反动派列入了“黑名单”,多次险遭毒手,但信仰坚定的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我这人是不大知道怕的”。真正的信仰镌刻在灵魂深处,经得住岁月的尘埃,抵得过风浪的侵袭。方志敏就义之前慷慨陈词:“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无数烈士大义凛然、壮烈牺牲,就是因为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笃诚的信仰者”,坚信“苏维埃可以救中国,革命必能得最后的胜利”。时至今日和平年代,同样是坚定的信仰支撑着不懈奋斗的共产党员。不管是下沉到每家每户助脱贫,还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抵御滔滔洪水,各条战线上的共产党员或冲锋一线,或坚守岗位,或捐款捐物,以逆行者、守望者、奉献者的形象被人们铭记。共产党员以其握指成拳的爱国之志,枝叶关情的为民之心,赢得中国人民的衷心点赞。一名小学校长在疫情防控期间给孩子们寄语:“假以时日,你们长大了,如果听到祖国召唤,一定要站出来,这是使命,更是担当!”

  “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寄予厚望。为理想奋斗者最快乐,为人民奉献者最高尚。抱定理想信念锲而不舍地实干、驰而不息地奋斗,中国共产党必能风雨无阻向前进,不负历史和人民。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4日 04 版)

  人民论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纪念《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一百周年③

  桂从路

  2020年08月05日08:06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自我们党诞生之日起就牢牢熔铸进共产党员的血脉基因。亲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战大考之后,复旦大学“85后”医生王相诗在参加朗诵《共产党宣言》活动时表示:“你看共产党员不惧危险、冲锋在前的样子,不就是宣言精神的现实写照吗?”的确,这正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宣布的政治立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追求之上。从一辈子为国为民甘洒热血的革命志士,到在抗疫、抗洪最前线挺立的逆行勇士,《共产党宣言》的真理之光穿越百年,给予一代代共产党人思想滋养、奋斗支撑。

  “让党旗在防汛救灾第一线高高飘扬”。在防汛救灾中,抗洪抢险争分夺秒,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不容有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子弟兵身挡千层风浪,肩负万钧重量,挺立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手脚磨出血泡,皮肤晒到脱皮,浑身沾满泥水,他们毫不在意。精神的力量打动人心,信仰的旗帜高高飘扬。

  事实有力证明,《共产党宣言》的真理力量是永恒的。实践也生动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每一个共产党员,不论职位多高,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职责。在抗击疫情中,4.2万医护人员逆行出征,一支支党员先锋队、突击队战斗在最前沿;上到108岁的老人,下到刚出生的孩子,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救治。英国剑桥大学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感慨,中国非凡而果断的决策得到了中国人民非凡而积极的响应,这是政府与人民上下一心、通力合作的经典案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实践生动说明:“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从旧中国“人民五亿不团圆”到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从国家羸弱、一穷二白到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唯有不忘初心、朝着民族复兴勇往直前,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唯有把为民造福的事业推向前进,方可赢得民心、不负时代。面对风险考验保持头脑清醒,克服脱离群众这个最大危险,更要砥砺初心、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永远奋斗中保持永远年轻。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人民”重若千钧,“人民”就是一切。

  初心使命不仅仅是一种政治追求,更是坚不可摧的政治优势。老百姓看得最真切、说得最实在:“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学者的研究同样表明:“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具有这样的历史担当和领导能力,带领中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一个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与人民血肉相连、血脉相通的政党,必然不可战胜,必将所向披靡!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5日 04 版)

  人民论坛:“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纪念《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一百周年④

  李洪兴

  2020年08月06日07:26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历史中有大势,历史中有未来。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在上海出版,几乎同时,上海早期党组织也宣告成立,取名“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宣言》的译介,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改天换地的历史影响,正是在这之后。

  从旧中国“事事皆落人之后”到新中国“天翻地覆慨而慷”,从筚路蓝缕“赶上时代”到意气风发“引领时代”,从风雨飘摇的“泥足巨人”到行稳致远的“东方巨轮”,史诗般巨变的源头,就在于以《共产党宣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先进政党的理论基石,为探索“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何以复兴”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指明了方向。如今的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即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嫦娥四号、雪龙2号、北斗导航等大国重器不断涌现。历史和现实无不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一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指出的那样,“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从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确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到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靠着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不断推进,当代中国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回顾百年奋斗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问今天有没有米煮饭,却先问向南走还是向北走。这说明在红军队伍里,即便是一名炊事员,也懂得方向问题比吃什么更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模式、文化优势,直接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无论任何时候、无论任何条件下都必须牢牢坚持。越知昨日艰辛,越要珍惜今日美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凝聚着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期盼与决心。砥砺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甩开膀子实干,同心同德奋斗,历史的机遇期、发展的主动权,都将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航向一经标定,航道无限广阔。“明天会更好!”对“更好”的自信,不只是因为目睹了中国巨变,亲身参与着美好生活的实现,更是因为,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指引下,中国人民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中国发展具有无比深厚的潜力,中华民族具有无比强大的定力。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更辉煌的成就等待着中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6日 04 版)

  人民论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纪念《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一百周年⑤

  石羚

  2020年08月07日07:5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大道不孤,德必有邻。100年前,《共产党宣言》从遥远的欧洲传入中国,浙江义乌见证了中文首译本的诞生。100年后的今天,当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由义乌出发的中欧班列满载防疫物资持续开行。义乌和其他许多城市一起,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推进全球抗疫合作,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写下生动注脚。回望百年,变化的是时代主题,不变的是历史大势,闪耀的是《共产党宣言》的真理光辉。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对人类历史进程和东西方经济社会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的深刻阐述,为中国共产党造福人类,共同创造美好世界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从“自由人联合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世界市场”到“一带一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论断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产党人为人类谋福祉、为世界求大同的追求从未改变。

  党的十九大是一个关键节点,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大会报告中被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实现中国梦想、守护地球家园、探索人类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决心坚定、恒心不移。东非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第一家轿车生产企业……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发展起来的中国有意愿和诚意回馈世界,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从及时公开透明向世界发布疫情信息,到积极主动同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开展合作,从保障防疫物资供应、守护国际产业链安全,到主动与国际社会分享治疗经验、防控方案,中国始终坚持把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作为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体现。既致力于让中国人民过得好,也不断帮助各国人民过得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追求。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面对国家间、文化间的差异,中国主张求同存异、开放包容、互学互鉴;面对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国致力于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面对人类共同挑战,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大势,站在人类发展前沿,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当“合作共赢”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当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识,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历史和现实有力说明,“中国发展是属于全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愿意与世界人民肩并肩共同应对难题、手牵手共同缔造繁荣、心连心共同擘画明天。肩负“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的使命,中国对未来满怀信心!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07日 04 版)

  人民论坛:“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

  ——纪念《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出版一百周年⑥

  达仁

  2020年08月10日08:09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纵览过去百年历史,中华民族由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是一个鲜明标识、主脉主线。引领这一历史大趋势的政治力量,是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

  陈望道在1920年翻译出版的《共产党宣言》,鲜明指出共产党在实际方面是“各国劳动阶级中最进步最果决的一派”,在理论方面“狠能了解劳动运动底进路,情势,以及最后的结果”。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成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伟大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有了主心骨、领路人。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全球性危机,中国勇毅扛起疫情防控的大旗,展开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面对经济发展不确定性和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中国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今,中国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这些都有力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能够战胜任何艰难险阻,能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放眼万里征程,心怀千秋伟业,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设想共产主义社会前景,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最新发展,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团结奋斗。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胜利密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逻辑。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这个历史结论、伟大真理,永远颠扑不破。面对“大就要有大的样子”的管党治党要求、“大也有大的难处”的问题挑战任务,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努力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同力同为,就一定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就是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东方的底气所在,这就是中华民族开辟美好未来的自信所在!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10日 04 版)

焦典 发表于 2020-8-16 14:54:42

吴宣恭:破除“所有制中性论”的错误认知2020-08-15 21:58:53作者:吴宣恭来源:《当代经济研究》

【摘 要】人类社会出现过的不同所有制各有特定的主体。它们在社会生产目的、经济活动方式以及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获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和份额也各不相同。所有制主体的这些差别决定了各种所有制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将某些国际经济组织使用的“竞争中立”立场,偷换为市场关系没有性质区别的“竞争中性”,并过度引申而提出所谓“所有制中性”论,主张要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即他们所说的实现“竞争中性”)就不要讲企业的所有制属性。这种说法既抹杀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及其性质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性决定作用,也是对历届党代会报告精神和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的曲解,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进行私有化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息过。追随新自由主义的学者们不断翻新策略和口号,一波又一波地对公有制发起攻击。在一系列鼓吹私有化的计谋被揭穿之后,最近又冒出一种“竞争中性”+“所有制中性”论,鼓吹要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就不要讲企业的所有制属性,企图采用“掩人耳目”的手法,麻痹人民的社会主义意识,暗渡陈仓,进一步推行私有化。对这种错误的认知,必须加以澄清和批判。 1. “所有制中性论”的理论错误 所谓“中性”,在词义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在内部存在性质差异或对立的事物中不显示差异性的状态,如化学中不显示碱性或酸性特征的溶液。在这种语义里,中性的化学溶液是以事物内部存在不同性质或特性为前提的,只是不同特性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中和了,显示不出碱性或酸性。第二种解释是,不存在性质差别的事物,如不酸不碱、不阴不阳。显然,我国“所有制中性论”鼓吹者就属于第二类。他们认为现代企业是“法人实体”,性质上都一样,主张推进“竞争中性”要摘下企业头上的“所有制帽子”,实际上否认所有制存在社会性质的差别。但是,所有制真的不存在社会性质的差别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该不该摘下“所有制帽子”? 所有制是人们(所有制主体)围绕一定财产(所有制客体)形成的权能、责任和利益关系。所有制不仅因客体的不同而存在差别,如以生产资料为客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以自身劳动力为客体的劳动力所有制互不相同;更重要的还由于主体的不同而存在社会性质上的差别。不同类的所有制各有特定的主体,他们在社会生产目的、经济活动方式以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生产过程、流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获得社会财富的方式和份额也各不相同。所有制主体的这些差别决定了各种所有制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掌握一定量货币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主体,以追求最大剩余价值为根本的生产目的,按劳动力的价值购买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一定时期的劳动力支配权和使用权,并在这期间最大限度地驱使雇佣劳动者按其预定目的进行劳动,获得劳动者创造的全部产品及其价值,实现资本的增值。在这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建立起特有的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特定内容和目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呈现一系列与资本和剩余价值相联系的特点。经济学普遍把这种经济关系称为资本主义,认定这种所有制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与之相反,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劳动人民成为共同的所有制主体,在所有制范围内拥有同等的所有权,为了劳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充分满足和全面发展,有组织地进行协作劳动,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并按照有利于社会的原则共享日益丰富的生活资料。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相比,所有制主体的社会地位、社会生产目的、经济行为、与他人结成的关系和经济后果都各有自身的特点。可见,只要所有制主体具有不同特点,所有制的社会性质就各不相同,以它为基础建立的经济关系及其导致的社会影响就有差异。 进一步考察,不仅私有和公有类型的所有制在社会性质上存在差别,在同一种类型的不同所有制之间,也存在性质上的差异。例如,马克思指出:“私有制作为公共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只是在劳动资料和劳动的外部条件属于私人的地方才存在。但是私有制的性质,却依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具体地说,虽然以劳动者为所有制主体的所有制,在类型上可归入私有制之列,但是,劳动者自己拥有生产资料,有条件也有权力独立从事生产,获得自己劳动的所有成果。这种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不引起、不存在无偿占有别人劳动的剥削关系,劳动成为所有权的源泉。反之,同样属于私有制类型的、以非劳动者的资本家为所有制主体的所有制,却是依靠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以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存在和发展。对比之下,可以鲜明地看到两种私有制形成的经济关系和社会性质存在重大的差别。就公有类型的所有制进行分析,也能看到其中的所有制存在差别。如全民所有制主体涵盖整个社会,由社会主义国家代行所有权,根据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意愿行使权利。集体所有制的财产则只属于部分劳动者所有,由他们根据集体的利益和意愿支配和使用,劳动成果也归集体所得,集体以外的任何人不得侵犯。两种所有制主体涵盖范围不同,决定他们的生产目的、行为方式、社会影响和利益归属各有特点,从而在性质上也出现差别。正是基于两种公有制在性质上的差别,社会主义国家尊重、维护集体所有制的财产权利,不仅不对其进行干预,而且从多方面加以扶持和帮助。 至于混合所有制,有人将其说成是“中性”的所有制,当作“中性”论的典范。这也是错误的。混合所有制是多种社会性质不同的主体联合投资,按各自的投资份额享有所有权的财产制度,常见的有公有产权主体与私有产权主体按不同份额共同投资组建的合伙制、股份制。它之所以被称为混合所有制,就是因为它的出资者的社会性质多样,有别于由单一性质的主体出资的经济组织。例如,同样被称为股份公司的企业,由于出资者的差别,它们的社会性质有所区别。有的企业全部由私有制主体投资,按照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目的和经济规律运营,属于资本主义性质;有的由公有制主体和私有制主体联合出资,其运作方式既不同于公有制企业,也有别于纯粹资本主义企业,属于混合所有制。在混合所有制企业里,股权在公有主体和私有主体的分配比例,都是锱铢必较,所有权是截然明了的。因此,混合所有制不是“不公不私”的、性质无差别的“中性”所有制,而是既不同于公有制,又不同于私有制的、独立存在并具有自身特性的所有制。 总之,各种所有制由于产权主体不同,必然产生社会性质上的差别,那种否认所有制性质差别的“所有制中性”论是非常错误的,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具有很大的危害。 2. 从市场竞争引申出“所有制中性”的错误 多数的“所有制中性”论是从“竞争中性”引申出来的。如有人主张“推进竞争中性要摘下企业头上的‘所有制帽子’”“在企业的分类上,不再区分所有制,而是从规模、行业或技术特点等区分。”这就得分析一下,“竞争中性(Competitive Neutrality)”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否是科学的经济学用语?作为市场行为的竞争,能不能推导出“所有制中性”的结论? 1993年,澳大利亚新威尔士大学希尔默教授提出一份报告,认为政府企业参与竞争性市场并凭借其所有权享有独特的竞争优势时,市场资源配置就会出现扭曲。据此,他要求限制政府企业藉所有权得到的特殊优势,而让企业利用“规模、资产、技能、经验和文化的差异”去参与竞争(因为他认为这些差异“是每个公司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劣势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竞争的标志”)。基于这份报告的精神,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于1996年发表《联邦竞争中立政策声明》,宣布政府平等对待竞争中的各种企业的政策。不久,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接受这种政策和“Competitive Neutrality”用语,并在2012年发表了《竞争中性:维持国有与私人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把“竞争中性”归纳为八大要素,即国有企业组织合理化、成本确认、商业回报率、公共服务义务、税收中性、监管中性、债务中性与补贴约束、政府采购。除此,OECD还发表一些文件,如《国有企业与竞争中立原则》,说明和补充了国际经贸关系中的政策指导意见。 从以上的简单叙述可以看到:“Competitive Neutrality”比较准确的中文涵义应该是“竞争中立”而不是“竞争中性”。因为,OECD实际上是倾向非政府经济机构,维护它们的利益的,它所说的“Competitive Neutrality”只是关于市场交换某些具体活动的政策性指导意见以及对待不同竞争主体应该遵循的原则,其标榜的是平等地对待市场中的各种竞争者,使任何经济实体不会因为所有权差异而处于有利或不利地位。这就是说,OECD口头上倡议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对待不同主体的竞争要坚守中立态度,不偏不倚,争取实现公平原则。它不仅不是要分析竞争的性质,主张竞争没有性质差别或“中性”,反而是以企业和竞争存在性质上的差别为前提的,例如,它的一些文件就明确地区分了属于国有的企业和属于私人所有的企业。可见,“Competitive Neutrality”的主旨和要求是“中立”,而非“中性”,中文把它翻译为“中性”既是不准确的,还容易被别有意图的人所利用。 我国有些人见到国际组织用过“Competitive Neutrality”如获至宝,先是利用它指责我国市场竞争不平等,将“竞争中性”吹捧为“领导干部必知”的新理论,继之即偷换概念,将竞争“中立”改为竞争“中性”,然后进一步将它倒栽到所有制上面,宣扬“所有制中性”,要求在所有制上“一视同仁”。其实,他们的说法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所有制是“中性”的,没有性质的差别,就没有“彼此”之分,那又何必提出“一视同仁”?反过来,既然要求对各种所有制“一视同仁”,那就说明所有制客观上存在性质的差别,才会出现他们认为的“厚此薄彼”,怎么会存在所有制“中性”呢? 即使不从语义上去辨别是非,而从经济关系进行分析,“竞争中性”也是不能成立的。先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竞争关系为例。在那里至少存在几类主要的竞争:一是一般商品市场的竞争,参与者包括各个阶级、阶层的出售者和购买者。他们各自以独立的身份进行交换,起支配作用的是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二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参与者是雇佣劳动者和资本家。劳动者虽然也有独立的身份和自由的权利,但是,他们除了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之外,没有其他谋生的手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绝对劣势,往往只能以低于劳动力价值的价格出让自己劳力的支配权和使用权,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导致价值规律向剩余价值规律转化。三是不同资本家集体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他们争夺剩余价值的关系,即按资分配关系,支配的是资本主义的平均利润率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四是土地市场的竞争,参与者是土地所有者和农业(产业)资本家,前者凭借所垄断的自然资源,不费劳动坐收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他们和农业(产业)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是瓜分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资本主义社会的市场类型还有很多,但仅从这四种市场看,它们的竞争主体不同,竞争各方的地位不同,竞争追逐的目标不同,竞争的方式不同,支配竞争的经济规律不同,竞争导致的结果也不同,这些内涵差别很大的竞争关系的社会性质有可能相同吗?可能是“中性”的吗?从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行为看,它在国内向来都只支持垄断资本对中小资本的压制和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在国际上偏袒本国企业,打击外国企业,特别是打击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他们连平等对待各类竞争都办不到,还奢谈什么“竞争中性”? 再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竞争观察。在这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还存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都属于公有经济,生产资料都归劳动人民共同所有,生产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共同的,在它们内部以及互相之间发生的市场竞争,都是共同所有者——劳动人民之间为了争取发展条件和机会的竞争关系,都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支配。但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们的关系就与之截然不同。可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竞争的情况是复杂多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内部及两种市场经济之间,都存在各种各样、不同性质的竞争。除此之外,两种公有制由于所有制主体的规模、范围不同,产生不同的经济利益(整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由此在追求的具体目标、竞争的方式、手段还会存在某些差别,也就是说,即使在公有经济当中,市场竞争各有特点,也不是“中性”的。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各种所有制内部及相互之间都存在市场竞争。由于所有制主体的社会性质不同,追求的目的和手段不同,各自受到不同经济规律的支配,他们互相之间进行的竞争具有各自的特性。所以,“竞争中性”论混淆了竞争本身的性质与对待不同竞争需要遵循的原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错误的。再者,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分配过程的关系。交换和竞争关系是在一定所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受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而不能决定所有制。企图借虚幻渺茫的“竞争中性”引申出“所有制中性”,颠倒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其他生产关系基本关系,完全是唯心主义行径。 针对假借平等竞争、否认国有经济重要作用的言论,习近平在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告诫我们:“西方一些人把矛头对准我们的国企,抹黑国企,说是要“公平竞争”,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要搞垮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我们不能上当!” 3. “所有制中性”论的其他错误“依据” 除了依赖“竞争中性”论的任意推导,“所有制中性”论者还杜撰了一些“依据”。有人认为,企业是法人实体,性质上都一样,呼吁要把企业的属性和所有者的属性适当分开,摘下企业头上的“所有制帽子”,主要理由是:“将所有者和企业拴在一起是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表现,……市场经济走向深化后,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两权分离,即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企业是法人实体,再加上所有者的属性和帽子,容易模糊扭曲企业本身的性质。”这种观点混淆了企业法人作为独立产权主体在市场中的相互关系和企业的内部关系,至少存在两个错误。 第一,企业作为“法人实体”仍然有社会性质的差别。法人是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财产行使权利和义务的组织。各种组织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办理登记手续就可成为法人。所以它的形式多种多样,所包涵的产权在构成上也各不相同。例如,实行承包制的国有企业,其法人财产权只包含“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而不包括领有权(即狭义的所有权),即不拥有完整的独立的产权。这种“法人实体”的社会性质毫无疑义地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至于以公司制为典型的现代企业“法人”,虽然享有完整的财产所有权,得以在市场上独立于它的出资者,但是,它并没有否定股东对其投资的所有权。因为股东正是出资者在企业内部的化身。《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确定“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之前,还指出“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从“法人实体”内部看,全部的财产是由出资者注入资本形成的,出资者就是所有者,他们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利。投资份额大的股东将对企业的活动起着重要作用,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性质。国有独资公司会按照社会主义经济原则经营和发展;全部由私人投资的公司必然要追求最大利润。所有者的差别必然导致这两类企业的性质根本不同。由不同所有制主体投资组建的企业,属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生产经营追求的目的、遵循的经济规律及由其决定的社会性质,既有异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私有制。总之,不同企业法人的所有者的社会性质各种各样,根本不可能存在性质毫无差别的中性“法人实体”。 第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不可能使企业性质变为“中性”。所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以下简称两权分离),指所有者不亲自经营自己的财产,而将其委托给他人经营,自己只保留对企业的归属权(狭义所有权)和宏观支配权。它存在于两种情况:一种是产权在企业外部的分离,如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时,国有资产代表者(政府)与所属各个企业之间的产权分离;另一种是在企业内部所有者与管理人员在权责上的分工。从前一种情况,即政府(国家)与国有企业的“两权分离”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企业法》的规定,“企业的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国家依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授予企业经营管理。企业对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显然,这种分离并没有改变财产的所有者,完全不会改变企业属于全民所有的性质。后一种“两权分离”则是公司制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部分产权配置。它规范股东、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人员之间的权力、责任、利益关系,一方面合理安排所有者对经营者实行激励和约束的关系;另一方面保证股东(所有者)行使其权力,贯彻其共同意志,实现其利益,尤其要确保经理人员的决策与股东利益相一致,有效降低代理成本,防止“内部人控制”。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不管产权主体是单一公有制的、私有制的或是公有、私有混合的,都必须清楚有效地维护所有者的权利。习近平在2016年10月10日召开的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建立中国z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要立足我国国情,不要生搬硬套外国的做法。公司治理本来就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当然要同大的体制合拍,不要向任何西方企业看齐,也不可能看齐。”显然,只要企业所有者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人实体就必然“同大的体制合拍”,必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怎么可能是“中性”的呢? 有人为了宣扬“所有制中性”,甚至不惜采取歪曲和捏造的手法。第一,歪曲全党代表大会的《报告》。他在文章里列举几次《报告》所提的“两个毫不动摇”,接着只说一句:“历次中央全会文件表述的核心实际上与竞争中性和所有制中性的内涵并无二致”,不提任何的理由和论证,便轻便地携带出竞争和所有制是中性的结论。其实,“两个毫不动摇”的表述,正好说明两类所有制存在差别,绝非“中性”的。 首先,几次党代会《报告》涉及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时都是分开陈述的,表明这两类经济确实存在社会性质的差别,由此才需要讲“两个”(而非一个)“毫不动摇”。如果它们的性质和作用都一样,自然会同样发展,何必屡次分两句话讲什么“毫不动摇”呢? 其次,在提出两个“毫不动摇”时,对其必要性和社会意义的叙述是完全不同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这里表明,要巩固发展公有经济是因为它对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具有重大意义;当提到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时,仅说因为它“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没有涉及它对强化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表明党中央清楚地认识到两类所有制在社会性质和社会作用的差异,以之作为处理两类所有制关系的认识前提。再次,对两个“毫不动摇”的表述存在巨大差别。对公有制经济是坦然明确地申明要加以巩固和发展;对非公有制经济则除了“鼓励、支持”还加上“引导”。这是因为,非公有制存在自身固有的缺陷,如不加以引导,听其任意发展,可能背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 两个“毫不动摇”的表述,正是以两类所有制不同的社会性质及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为根据的。可见,企图用两个“毫不动摇”引申出“所有制中性”论,是对党代会《报告》的严重歪曲,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站不住脚,还充分暴露出论者手法的卑劣。第二,为了挟洋自重,他竟然把“所有制中性”也说成是外国老爷的意见,说什么:“两个中性原则的缘起本身就是在国际贸易中为不同国家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创造公平竞争环境。”试问,OECD也把“所有制中性”定为国际经济交流的原则吗?如果没有,这岂不是以捏造代替理论论证吗? 4. “所有制中性论”主张的本质 否认所有制的社会属性不单纯是理论是非的问题,这一理论还涉及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表述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同时存在着两种主要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存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两种生产关系主体不同,社会性质不同,各自根据自身固有的规律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哪一种关系的经济力量及其控制力、影响力强大,就将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劳动人民以振兴华夏、最终实现没有剥削、人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理想,就不能不认清两种所有制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社会发展前途的影响,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所有制中性”论抹杀不同所有制在社会性质和社会作用的重大差别,掩人耳目,麻痹人民维护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的信念,将使私有制得以随意进入国民经济的关键、要害部门,挤占和取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最后瓦解社会主义制度。 第一,这种谬论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企图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国根基。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的这些规定明确宣示,我国的所有制各具特有的社会性质,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绝不是所谓“中性”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要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其进行引导。这些规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国根基,不容反对和破坏。 第二,曲解全党党代会报告精神和习近平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历届党代会报告和习近平一贯强调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及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多次号召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例如,“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要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国有企业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骨干力量,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定要搞好。西方一些人把矛头对准我们的国企,抹黑国企,说是要“公平竞争”,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要搞垮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我们不能上当!要坚定不移把国企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如果把国有企业搞小了、搞垮了、搞没了,公有制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还怎么坚持?工人阶级领导地位还怎么坚持?共同富裕还怎么实现?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还怎么巩固?我们一定要想清楚,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想清楚,国有企业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想清楚,不能稀里糊涂跟着喊口号,更不能中别人的圈套!”可见,否认所有制的性质差别是对习近平讲话的曲解。 第三,这种谬论妨碍当前经济问题的解决。我国经济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盲目生产,产品、产能过剩,经济结构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伪劣有害产品充斥,投机欺诈行为频发,金融风险增大,分配严重不公,等等,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些问题大部分都与资本主义性质的私有经济的逐利性、局限性密切相关。必须从所有制找出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更好解决问题。但“所有制中性”论只承认企业在规模、行业或技术特点等的差别,否认其社会性质的差异,模糊人们的视线,妨碍人们的正确判断,容易误导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总而言之,“所有制中性”论的流传将严重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应该加以揭露和批判。习近平2016年10月11日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这些人很清楚国有企业对我们党执政、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想搞乱人心、釜底抽薪。而我们有的同志也对这个问题看不清楚、想不明白,接受了一些模糊的、似是而非的甚至错误的观念。我们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决不能认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所有制问题,或者只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那就太天真了!” 事实上,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关系到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的重要问题,不容反对、抹杀。
(原载于《当代经济研究》2020年第2期,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焦典 发表于 2020-8-16 14:57:42

何毅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发布时间:2020-06-15 09:34来源:学习时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地位的一个科学界定,也是我们党第一次以“世纪”为尺度命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一)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以其真理的力量跨越地理边界和时代隔阂,传遍五洲四海并不断与时俱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总体进程,深度参与了世界历史的理性塑造,深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不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都能够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纪形态载入人类思想史册,都能够冠名“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称号。以“世纪”为尺度命名马克思主义,我们认为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理论研究对象是世界典型样本,二是理论成果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三是理论实践成效深刻改变现实世界。

纵观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用以上三个条件来衡量,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可以称为“19世纪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首创成果和基本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以称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称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之所以称为“19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在于:这一学说的研究对象是19世纪世界资本主义典型样本——西欧样本,英国伦敦是西欧资本主义的心脏地带。这一学说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第一次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之谜”,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全人类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这一学说的实践成效深刻改变了现实世界——作为一种革命理论和人类解放学说,指引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推动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为首创成果和基本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所以称为“20世纪马克思主义”,就在于:其研究对象分别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社会主义样本——苏俄和中国,这是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地带;其理论成果具有世界历史意义——它们创立了适合各自国情又兼具普遍意义的民主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照亮了俄中两国的革命和发展道路;其理论实践成效深刻改变现实世界——它们指引俄中两国无产阶级各自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深刻改写了20世纪国际政治结构和地缘政治格局,深刻改变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面貌和人民的命运,深刻启迪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封建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极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以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镌刻在世界思想理论版图的显著位置,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形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称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同样是与这一思想的研究对象、世界意义、实践成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新时代,也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标志着当代中国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国家地理边界而进一步具有了世界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已经有资格成为引领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思想理论高地。

新时代是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时代,也应当是中国理论自立自强的时代;新时代是中国不断向世界舞台中央挺进的时代,也应当是中国理论超越地域性不断世界化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在社会主义国家还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今日的中国,经济上、物质上的强大正在成为现实,但这绝不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全部梦想,中国绝不能成为一个物质发达而理论贫困、学术不彰的“跛脚大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不仅要在物质上强大起来,而且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一个物质强大的中国,还必须是精神自立、文化自强、理论自觉的中国。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思想必须跟上物质的脚步,不能身体进入了新时代,登上了世界舞台,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止步于咿呀学语。如果物质的丰饶伴随着的是思想的贫困,经济的崛起伴随着的是精神的塌陷,体量的壮大伴随着的是文明的贫弱,那么这样的民族不可能赢得世人的崇敬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样的大国不可能屹立世界舞台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强国。

今天,站在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历史方位上,面对“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格局,中国需要重新思考在世界思想理论版图特别是世界马克思主义版图中扮演什么样的理论角色,在捍卫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承担什么样的理论使命。尤其需要思考,我们在向世界注入强劲中国动力的同时是否贡献了引领人类精神的中国原则;我们在物质层面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同时是否在思想上、理论上、学术上作出了同等重要的贡献;我们的思想理论、学术地位如何更好地与我们的世界大国地位、文明古国身份相匹配;我们作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大国如何更好地肩负起在21世纪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使命。

(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任何理论都钟情于伟大的实践样本,任何理论家都眷恋实践的热土,唯有伟大的实践才能孕育伟大的理论,才能孕育伟大的理论家。真正的理论家从来不会空中盖楼阁,伟大的理论总是背靠伟大的实践,以精深的思想表征时代、引领时代。

21世纪,人类最伟大的故事发生在哪里,世界社会主义的中心转移到哪里,那里就是马克思主义最钟情的研究样本,那里就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重镇,那个国家的共产党就是引领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先进政党,那个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最新形态就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形态。

展望21世纪,我们有理由认为,世界上最精彩的故事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在中国,世界上最伟大的实践样本已经并将继续是中国样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完全能够胜任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完全有理由冠名“世纪”的称号,称之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伟大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也一定是世界马克思主义大繁荣的时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正经历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也必将给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注入强劲的创新动力和厚植丰腴的学术土壤。这确实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伟大理论的时代,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伟大思想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在中华民族健步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心重镇,伟大的中国样本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聚焦的基础样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形态,这是历史的大趋势和理论的大逻辑。

(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主要根据就在于符合前述的三个条件。

其一,这一思想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伟大样本——21世纪全球最伟大的中国样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奋进,党和国家事业续写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书写了贡献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事业的中国故事,中国已然成为一个世界级的伟大样本。中国样本诞生于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环境中:超大规模的经济体量、超长时间的历史纵深、超大幅员的国土面积、超大数量的人口规模、超常复杂的民族宗教结构、从未间断的文化血脉和文化传统。中国样本不同于以美英为代表的西方样本,西方学说解释不了中国奇迹;中国样本不同于以阿根廷、智利为代表的拉美样本,所谓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学说完全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样本不同于以日本为代表的东亚样本,所谓儒家资本主义的解释框架解释不了中国;中国样本也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苏联样本,他们的社会主义学说不能完全解释当今中国发生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正确解读中国奇迹、解码中国样本的唯一科学学说。

其二,这一思想的理论价值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诸多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涵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一系列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为解决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思路,为迷茫困惑的世界破解了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造和思想贡献,让世界进一步知道了“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还让世界进一步知道了“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我们有理由坚信,具有世界意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定会在人类思想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也一定会在世界马克思主义思想谱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三,这一思想的实践成效深刻改变了中国和世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的中流砥柱。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从遭受严重挫折到正在逐渐走出低潮的曲折历程。曾几何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步入低谷,科学社会主义备受苛责,有人宣称“历史已经终结”,“20世纪将以社会主义失败和资本主义的胜利而告终”,还有人断言社会主义中国也将随着“多米诺骨牌”效应而轰然倒下。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黄河九曲、终向大海。历史从来不会屈从于西方的先验逻辑,总是按自己的定律向前演进;科学社会主义从来不会在喧嚣围剿中宣判失败,总是在实践中一次次展现出强大生命力,证明其真理性。“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功,谱写了世界社会主义500年来最精彩的华章,世界上两条道路、两个主义、两种制度的较量正在发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深刻变化,科学社会主义的巨大能量在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手中再度被激活。展望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定性成就来雄辩地证明一个伟大结论——社会主义确实比资本主义好。社会主义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五)

中国方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冠名“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第一要件。所谓中国方案,是特指中国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背景下,为破解人类共同难题、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而提出的中国主张或采取的中国行动。这里所说的中国方案,不是面向中国问题的方案,而是指向人类共同难题的方案。

今天,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与此相对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建设美好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一,治理的中国方案。传统的全球治理体系由发达国家所主导,存在各种不公平规则和制度缺陷,全球治理越位、治理缺位同时并存,治理赤字由来已久。大国主导、几方共治的西方治理逻辑,不符合全球正义的原则,没有反映国际力量对比的新变化。如何化解全球治理赤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主张国际社会大家的事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中国倡议的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典范,第一次为处于“地球边缘”的国家提供了公平参与全球治理的机会。

第二,信任的中国方案。当今世界,人类利益交融、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然而,一些西方国家固守零和博弈思维,秉持赢者通吃的丛林法则,以大欺小,恃强凌弱,舍义取利,国际竞争摩擦呈上升之势,地缘博弈色彩明显加重,国际社会信任和合作受到侵蚀。“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被西方视作国际关系的通行法则,“本国优先”“本国第一”公然上升为个别西方大国的执政理念,以本国利益为轴心,任意退群、肆意毁约,罔顾全球公义,制造信任危机。如何化解全球信任赤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任是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倡导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兼顾,构建命运与共的全球伙伴关系;倡导把互尊互信挺在前头,坚持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中国提出的正确义利观、信任观,是对西方利益观和丛林法则的超越,为世界各国相互信任、并肩前行,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正确遵循。中国主导成立的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就是践行正确义利观的重要体现。

第三,和平的中国方案。西方主导的世界安全秩序固守排他性安全观,强调霸权有利于世界稳定,结盟才能带来绝对安全,强调西方大国没有责任保障盟友之外的国家安全。今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但世界仍很不太平,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持续不断,战争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仍然高悬在人类头上,和平赤字依然严峻。如何化解全球和平赤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倡导“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际交往观,实现了对西方结盟机制和冷战思维的超越;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实现了对西方排他性安全观的超越;倡导“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实现了对大国必战、国强必霸的修昔底德陷阱的超越。

第四,发展的中国方案。长期以来,西方奉行线性发展、梯度进化的发展逻辑,认为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的单线演变进程,发达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占领制高点,发展中国家则长期固守低端,东西发展差距愈拉愈大。当前,逆全球化思潮正在发酵,保护主义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如何化解全球发展赤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倡导“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为改写西方发展逻辑贡献了中国话语;中国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了中国动力;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为消解全球发展赤字作出了中国贡献。

贯穿于这四大方案之中的轴心原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其他具象的中国方案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贡献于世界的总方案。中国方案的提出,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十分重大。没有中国方案,中国理论就不能走出民族性的逼仄处境,上升为普遍性的世界理论,就难以冠名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

(六)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留给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事业。进入新时代,中国已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理论高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巨大光荣和崇高使命。同时必须清楚,中国绝不是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唯一阵地。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伟大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最伟大的推进者;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世界意义,但这并不排斥和影响其他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本国实际出发在21世纪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来没有结束真理,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提供现成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胜利,要靠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了解各国情况,从本国实际出发解决各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开创的事业是一张改天换地的蓝图,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的历史不会终结。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态侧重于解决本民族的特殊性问题,马克思主义的世纪形态还侧重于解决全人类的普遍性问题。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纪形态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态,否定或贬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意义;也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态消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纪形态,否定或贬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主流、主体、主干。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理论大家族,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是总源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这是一条主干线。此外,还存在若干条马克思主义的支流、支线。每一条线都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各条线整合到一起,就构成了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思想谱系和理论图景。正如19世纪、20世纪一样,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族宾朋满座的繁荣景象不会终结,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源多流的基本面貌不会改变。

链接(被封)


[*]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名 否定毛泽东坚持的马列普遍原理15 个回复 - 1724 次查看毛泽东论列宁与列宁主义语录(选摘) 2020.4.20武兵选摘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2020-6-16 11:58 - 焦典 - 前中后三十年
[*]不明6亿人月收入1000元制度原因 大言不惭'21世纪马克思主义'2 个回复 - 1191 次查看“有6亿人月收入也就1000元”符合实际吗?统计局回应 2020-06-16 10:01:33 来源: 中国网财经 作者:记者   中国网财经6月15日讯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就2020年5月份国民经济运 ...2020-6-16 11:11 - 焦典 - 前中后三十年


焦典 发表于 2022-9-1 13:59:21

马克思致路德维希·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
  汉诺威
  1868年7月11日于伦敦

  亲爱的朋友:
  孩子们在迅速恢复健康,虽然还很虚弱。
  您寄来的东西收到了,非常感谢。不要给孚赫写信。这个撒尿的男孩太自命不凡了。他所得到的全部东西是,在出第二版的时候,我将在论述价值量的适当地方给巴师夏一些必要的回击。过去我没有这样做,是因为第三卷将有专门一章来详细评述“庸俗经济学”的先生们。此外,您自然会看到,孚赫及其同伙在他们自己的拙劣文章中,不是从耗费的劳动力的量中而是从没有这种耗费即从“节省的劳动”中得出“交换价值”。而就连这个备受那些先生们欢迎的“发现”也不是可敬的巴师夏自己做出的,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惯例从先前的许多作者那里“抄袭”来的。其来源孚赫及其同伙自然是不知道的。
  至于说到《中央报》[注:《德国中央文学报》。——编者注],那末,那个人已经做了尽可能大的让步,因为他承认,如果设想价值这个概念一般说来还有点什么意义,就一定要同意我的结论。这个不幸的人看不到,即使我的书中根本没有论“价值”的一章,我对现实关系所作的分析仍然会包含有对实在的价值关系的论证和说明。胡扯什么价值概念必须加以证明,只不过是由于既对所谈的东西一无所知,又对科学方法一窍不通。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人人都同样知道,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而在社会劳动的联系体现为个人劳动产品的私人交换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劳动按比例分配所借以实现的形式,正是这些产品的交换价值。
  科学的任务正是在于阐明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的。所以,如果想一开头就“说明”一切表面上和规律矛盾的现象,那就必须在科学之前把科学提供出来。李嘉图的错误恰好是,他在论价值的第一章[注:大·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编者注]里就把尚待阐明的所有一切范畴都预定为已知的,以便证明它们和价值规律的一致性。    另一方面,如您所正确地指出的,理论的历史确实证明,对价值关系的理解始终是一样的,只是有的比较清楚,有的比较模糊,有的掺杂着较多的错觉,有的包含着较多的科学的明确性。因为思维过程本身是在一定的条件中生长起来的,它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所以真正能理解的思维只能是一样的,而且只是随着发展的成熟程度(其中也包括思维器官发展的成熟程度)逐渐地表现出区别。其余的一切都是废话。
  庸俗经济学家根本想不到,实际的日常的交换关系和价值量是不能直接等同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症结正是在于,对生产自始就不存在有意识的社会调节。合理的东西和自然必需的东西都只是作为盲目起作用的平均数而实现。当庸俗经济学家不去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却傲慢地断言事物从现象上看不是这样的时候,他们自以为这是做出了伟大的发现。实际上,他们夸耀的是他们紧紧抓住了现象,并且把它当作最终的东西。这样,科学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但是,在这里事情还有另外的背景。内部联系一旦被了解,相信现存制度的永恒必要性的一切理论信仰,还在现存制度实际崩溃以前就会破灭。因此,在这里统治阶级的绝对利益就是把这种缺乏思想的混乱永远保持下去。那些造谣中伤的空谈家不凭这一点,又凭什么取得报酬呢?他们除了根本不允许人们在政治经济学中进行思考以外,就拿不出任何其他科学的王牌了。
  但是,够了,非常够了。这无论如何表明,这些资产阶级的传教士们已经堕落到什么地步,工人,甚至工厂主和商人都懂得我的书,并且了解得很清楚,而这些“博学的作家”(!)却抱怨我对他们的理解力要求过高。
  我不主张转载施韦泽的文章,虽然施韦泽为他自己的报纸[注:《社会民主党人报》。——编者注]提供了好材料。
  如能给我寄几号《邦报》来,我将对您感激不尽。
  施纳克的地址您问一下《爱北斐特日报》就一定能知道。
  衷心问候您的夫人和小弗兰契斯卡。
  您的卡·马·
  顺便说一下,我收到了狄慈根关于我的书的一篇文章[注:约·狄慈根《卡尔·马克思〈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编者注],准备把它寄给李卜克内西。
  注释:
  根据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序言,整个《资本论》的出版计划规定还要出版两卷。第二卷应包括两册,用以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和阐述资本主义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三册),而最后一卷即第三卷(第四册),马克思打算用来探讨经济理论史(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第12页)。马克思逝世以后,由恩格斯整理付印,并把马克思的属于第二册的手稿作为《资本论》第二卷出版,把属于第三册的手稿作为第三卷出版。——第8、12、23、70、162、191、410、518、526、539、540、551、583、586、588、672、677、688页。
  指库格曼打算就马克思《资本论》书评问题写信给孚赫(见注115)。马克思讽刺地把孚赫比作Mannequinpiss〔撒尿的男孩〕——布鲁塞尔十七世纪的著名雕塑。——第113、540页。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1872年)跋中以及在这卷正文的许多地方,批判了法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巴师夏及其德国追随者的庸俗观点(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第18、76、98、99、218、448、618页)。——第540页。
  马克思指《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第一章(《商品和货币》)。在该卷德文第二版和以后各版中,相当于这一章的是第一篇(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3卷第47—166页)。——第540页。
  出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一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批新古典 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历史过渡期 走邪路必否<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