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典 发表于 2021-10-25 18:44:29

中国碳排放交易(ETS)市场

全国碳市场上线倒计时,碳排放交易(ETS)热点问答
https://user-center.cdn.bcebos.com/head/raw/uc.101.444dcb2.vJmqC0II-FpmA2ZJGd9jhg?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00,h_200&autime=18399
瑞友科技发布时间: 2021-05-2709:14


#碳排放#


https://pics3.baidu.com/feed/d058ccbf6c81800af49aedeb6ff5bcf2838b4725.jpeg?token=3b024c4cd5368acd840bc70d15476e15


5月19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碳排放权登记管理规则(试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规则(试行)》和《碳排放权结算管理规则(试行)》三份文件,进一步规范全国碳排放权登记、交易、结算活动,并明确上述三份文件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https://pics5.baidu.com/feed/83025aafa40f4bfbb5aa98e5e18ff7f8f6361855.jpeg?token=769629fe26e39d2cd393bf57f65c98a4


全国碳市场碳排放权相关管理规则发布,来源:生态环境部


有分析人士指出,这是全国碳市场交易和履约的关键性、原则性规则。这也意味着全国碳市场启动取得实质进展,已临近实操阶段。



对于控排企业来说,不打无准备之战,了解相关知识并尽早参与碳市场才是稳妥的选择。这里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碳排放交易(ETS)的相关背景知识。


01什么是ETS

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了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missions Trading Scheme,ETS)。ETS核心思想是将环境资源视为一种商品,政府等主管部门是此商品的所有者,通过将定量的碳排放权分配给排放主体,并允许其在市场参与者间进行自由交易,使得减排成本低的主体可承担更多的减排任务并由此获益,而减排成本高的主体可通过购买排放权而完成减排任务,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减排成本,实现帕累托最优。

02中国ETS建设历程

中国在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要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并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2013年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开展ETS试点。2017年,发改委印发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标志着我国正式启动全国ETS建设。


2021年初随着《碳排放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启动,其第一个履约周期为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纳入2225家发电企业,预计将纳入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https://pics7.baidu.com/feed/bf096b63f6246b601aa4474108389544500fa2a2.jpeg?token=9b4ec1445cf739098bd202f18e0ad5c6


全国碳市场建设历程主要政策文件,来源: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

03中国ETS建设的意义


[*]ETS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政策工具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ETS能够以相对较低的社会总成本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同时提供具有确定性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结果,且允许企业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完成履约任务,因而政策接受度相对较高。
[*]由于有着较高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国在全球气候谈判中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和舆论压力,ETS是国际公认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流政策工具之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将是体现中国大国责任担当的重要行动宣示。
[*]全国碳市场有利相关部门在国际上获得更多的沟通对话机会,推动国际合作。针对当前热度不断攀升的“碳关税”动议,全国碳市场也有利在全球气候谈判中提供更多的斡旋与反制空间。


04全国碳市场相关规则


[*]纳入企业的碳排放门槛是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包括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纳入的行业目前是火力发电,未来将纳入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民航等行业。
[*]当前发电行业的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方法以基于企业实际产出的基准法为主,进行配额的预发放与核定后调整。
[*]允许企业每年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抵销其配额清缴,但抵销比例不超过应清缴配额量的5%。
[*]对于虚报、瞒报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或拒绝履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义务的,未按时足额清缴配额的企业,处以罚款(前者1~3万元,后者2~3万元),并核减其下一年度的配额


05企业如何利用ETS增收

ETS的机制运行过程在于政府在一级市场将初始碳排放权分配给纳入交易体系的企业,企业可在二级市场自由交易。由于受到经济激励,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的企业会率先进行减排,并将多余的碳排放权卖给减排成本相对较高的企业并获取额外收益,同时减排成本较高的企业通过购买碳排放权可降低其达标成本,最终实现社会减排成本最小化。


在企业经营的微观决策上,主要是将碳减排成本、超额碳排放成本、购买碳配额的成本与超额排放生产带来的收益进行比较,并作出相应决策。

https://pics2.baidu.com/feed/5d6034a85edf8db175e53effd3e3525c544e74af.jpeg?token=79966a40876c3fa78308eb5fef6eabd1


企业碳减排微观决策示意图,来源:华宝证券碳中和系列报告


而随着ETS市场的不断成熟,企业进行碳经营的思路也愈发广阔,这里我们举例说明:



某大型供热公司其在某市的运营主体被纳入了碳交易市场,每个履约期需要向该市缴纳配额完成履约,该公司开展了如下碳资产管理举措:


1、将原来分散的多个小锅炉替换成为集中的大锅炉,提高能效。同时把燃料从煤替换为天然气,降低了单位热量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因子,从而整体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量。


2、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下降导致免费的碳配额剩余,公司通过追踪ETS价格在碳价上涨时卖出余额,从而实现盈利。


3、通过开发位于该市外的子公司的余热回收项目获得了基于项目层级的CCER,并把部分CCER登记到该市碳交易所挂牌销售,部分CCER则通过场外协议,低价销售给该运营主体,构成当年履约配额的5%,从节省更多配额用于交易盈利。


4、把剩余配额作为资产抵押,从银行处获得低息贷款,扩大产能增加主营业务收益。

06全国碳市场相关系统

和ETS有关的系统主要包括应对气候变化数据填报系统、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等。


其中,应对气候变化数据填报系统是重点排放单位上报排放数据、管理部门对排放数据进行分析管理的系统,实行全国统一、分级管理,已上线使用。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分别由湖北和上海牵头建设,定于6月底上线。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则由北京筹建,主要用于自愿减排项目的管理和交易。


对于控排企业来说,气候变化数据填报系统、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是参与ETS必备的系统,如果企业还想通过CCER进行抵消,则需要参与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

07企业需要的第三方服务

对控排企业来说,ETS涉及的相关过程主要可分为碳控排、碳抵消、碳服务3个部分。其中碳控排是以控排企业为主体按时履约、交易碳资产的过程,碳抵消则是控排企业对CCER进行交易从而抵销部分配额的过程,是对碳控排的灵活补充。


碳服务则指围绕ETS的所有第三方服务,包括碳核查、碳资产管理、碳金融等基础和增值服务,保证了企业能够顺利参与ETS。对于控排企业来说,碳资产管理是做好碳经营的基础系统,参与ETS,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碳资产管理系统。


碳资产管理系统一般要有哪些功能,这里我们以瑞友碳资产管理解决方案为例。该系统包括排放设施、排放数据采集、排放计划、监测计划、排放报告生成与报送等功能,同时包括与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碳排放权交易注册登记簿、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数据填报系统等的对接等功能。

https://pics2.baidu.com/feed/fcfaaf51f3deb48fc0c64fa02cdfb5212cf5786e.jpeg?token=3089628c287566aade0be0a3a3210130


瑞友碳资产管理系统功能架构图(以北京火力发电行业为例)


在基础功能上,系统能够按照核算行业标准,提供有效、简易的方式帮助企业计算、统计、分析管理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而通过能耗统计,企业得以识别能耗及排放成本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节能减排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系统也将逐期进行能耗和排放量等各项数据的统计分析,为生产计划决策和ETS决策提供依据。



依托瑞友碳资产管理解决方案,建立完善的碳经营机制,企业就有可能如上文所举例的供热公司那样实现碳资产增值,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焦典 发表于 2021-10-25 18:47:19

道路曲折,但中国坚持推进ETS(碳排放权交易系统)
2020-05-08 11:28 搜狐 核与电

ETS( 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是建立在温室气体减排量基础上将排放权作为商品流通的交易市场。 2017年底,中国发布了国家碳排放权交易系统(ETS),中国ETS的初始阶段涵盖了发电部门,而其它能源密集型和高排放行业将在未来几年加入其中。仅中国电力行业本身就构成了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ETS),所涉及的排放量是目前欧盟ETS排放量的两倍。

对于监管机构和能源企业而言,该系统经历了一段能力建设的艰难时期。2018年3月,中国对气候负责制进行了改革,从国家经济发改委(NDRC)转变到生态环境部(MEE),相关职责大幅增加。ETS的监管职责中相当大的一部分由省级和地级环保局承担,而这一挑战并非易事。尽管近年来,这些机构获得了新的执法权力,以帮助治理空气污染,但在对污染过重的工厂处以罚款和彻底了解把握能源行业经济规律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别。

国际合作也以中欧ETS项目的形式存在,该项目提供了欧盟资助的广泛培训,并允许中国和欧洲的专家进行联合研究,然后由这些专家就ETS的设计向中国中央政府提供建议。近期的合作是在2019年底中国各地的17次大规模培训中完成的,每次都集中在电力部门的津贴分配上。

尽管ETS推行的第一阶段已经在公共和私营部门利益相关者中建立了重要的认同,但在计划宣布两年多之后,进展仍落后于预期。去年,政府公布了监管框架的第一份草案,供公众咨询。它确定了对不遵守规定的处罚以及第三方核查机构在核查排放报告方面的作用。该框架的最终版本尚未发布。

下一阶段将涉及电力部门公司的模拟交易,允许它们在没有违规处罚威胁的情况下进行补贴交易。这是为了让公司适应交易环境,并帮助它们为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合规阶段制定战略,届时将出台一整套规则。

目前的分配方式将使用基准值作为默认值,可能不会直接或立即导致煤炭使用量的下降,但可能有利于中国效率最高的燃煤电厂。虽然这将减少排放量,但并不需要从煤炭转向长期脱碳的可再生能源。 在中国,一段时间以来,燃料转换的主要瓶颈在于电力市场改革的步伐和电网的电力调度方式。尽管中央政府在2007年首次下令将可再生能源列为优先发电项目,但在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地区-这些风电系统发电能力不足的地方,削减风力发电仍是一个问题。

尽管这些地区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资源,但当地也存在数量庞大的燃煤发电站,它们每年的发电小时数都是有保障的,这使得可再生能源很难打入市场,即使它们在成本上有竞争力。为了使碳定价在这种环境下有效,它需要与调度改革齐头并进。这种方法正在一些省份进行试点,希望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此外,专家顾问建议,中国可能会在2020年前后出现碳排放的绝对上限,届时全国ETS各部门的碳价格将随着中国电力市场改革的成熟逐步趋同。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我们有理由乐观看待碳价格对企业长期投资决策的影响。2019年中国碳定价调查显示,碳市场的利益相关者预计,未来几年ETS计划将越来越多地影响投资决策。到2020年,47%的受访者预计投资决策将受到强烈或适度的影响,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升至77%。这些回馈表明,人们相信,在将投资转向低碳选择方面,ETS将发挥重要作用。

调查还发现,受访者相信中国的ETS价格将会上涨。预计到2020年,碳排放将从每吨43元人民币增加到每吨116元人民币,到2050年将超过每吨180元人民币。

最重要的是,81%的受访者预计中国将在2030年达到《巴黎协定》承诺的排放峰值,35%的受访者预计中国的碳排放将在2025年或更早达到峰值。

对中国而言,在实施有效的碳定价体系方面仍存在重大障碍。中国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将决定其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成功。

焦典 发表于 2021-10-27 21:45:31

中国气候白皮书:基本扭转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局面
2021-10-27 17:17
标准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今天发表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介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发生历史性变化,去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比2005年下降48.4%,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根据新华社报道,白皮书指出,中国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去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去年下降40%至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白皮书介绍,中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5.9%,比2005年大幅提升了8.5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的比重达到44.7%,其中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较2005年分别增加了3000多倍和200多倍。

白皮书说,中国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初步核算,2011年至2020年中国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8.7%。“十三五”期间,中国以年均2.8%的能源消费量增长支撑了年均5.7%的经济增长,节约能源占同时期全球节能量的一半左右。

同时,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速转化。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2020年的56.8%。

白皮书说,中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规模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新增光伏市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白皮书指出,中国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同时,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焦典 发表于 2021-11-1 00:41:30

古特雷斯:未来30年海平面上升或使沿海超8亿人面临风险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10-31 17:18
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今年的主题是“建设城市适应力,增强气候抗御力”。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由此呼吁各方应对城市挑战,缓解风险,打造持久解决方案。

根据联合国新闻10月30日发布的消息,古特雷斯警告称,到2050年,海平面上升可能会使沿海城市超过8亿人直接面临风险。世界各地的城市正日益遭受与气候相关的灾害所带来的影响,如洪灾、旱灾、海平面上升、热浪、滑坡以及风暴等。据预计,至少有130个拥有100多万居住人口的港口城市将受到沿海洪灾的影响,而10亿生活在城市非正规居住区域的人口面临的危险更大。

焦典 发表于 2021-11-1 21:21:47

白宫: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多承诺 © Sputnik / Natalia Seliverstova
政治
19:56 2021年11月01日缩短网址 0 08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莫斯科11月1日电 美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杰克·沙利文表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多承诺。

俄罗斯总统普京
© SPUTNIK / ALEKSEY NIKOLSKYI
普京:俄罗斯应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沙利文在飞机上向记者表示:
“占全球经济约 65% 的国家同意承诺将变暖控制在 1.5 度... 中国应该单独列出,我们认为,中国应该做得更多。”白宫网站对他的言论进行直播。
他还表示,其它一些国家也应该这样。

此前有消息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不会前往英国格拉斯哥出席联合国COP26气候峰会。

--------------------
拜登对中俄领导人缺席罗马G20峰会感到“失望” © Sputnik / Pavel Bednyakov
政治
17:37 2021年11月01日缩短网址 0 118
美国总统乔·拜登在罗马20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对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缺席本届峰会表示失望。

民调:超半数美国人不认可拜登的工作表现
© SPUTNIK / PAVEL BEDNYAKOV
民调:超半数美国人不认可拜登的工作表现

拜登指出:“令人失望的是,不仅是俄罗斯,中国基本上也没有讨论关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承诺。” 他在回答记者关于“一些非政府组织”对G20气候协议没有信心的言论发表评论时说出了上述讲话。
美国总统还呼吁在气候问题上关注“中国没有做什么,俄罗斯没有做什么,沙特阿拉伯没有做什么”。
他补充指出:“我认为,你们会看到我们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还有更多工作要做。但这需要我们关注中国没有做什么,俄罗斯没有做什么,沙特阿拉伯没有做什么。”
G20峰会于10月30日至31日在罗马举行。俄罗斯总统普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均未亲临峰会现场,而是以视频方式发表了讲话。
G20峰会的与会各方达成了到本世纪中叶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1.5℃以内。2015年的《巴黎协定》认为这样的目标是理想的。此外,各国领导人同意在今年年底前停止对国外新建燃煤电厂的国家财政支持,如果不同时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并促进低排放技术的推广。

焦典 发表于 2021-11-6 13:49:59

中国石油与沙特阿美等33家公司签署采购协议 总额近155亿美元 © East News / Zhan min - Imaginechina/FOTOLINK
经济
11:53 2021年11月06日缩短网址 0 31
在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期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公司与沙特阿美、梅赛尼斯亚太有限公司、斯伦贝谢、西门子能源、贝克休斯等来自全球33家合作伙伴签署33份采购协议,合同总金额近155亿美元。

© AP PHOTO / ANDY WONG
中国启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据澎湃新闻报道,中国石油国际合作论坛暨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活动聚焦全球气候治理下油气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油气行业清洁低碳发展路径、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能源转型中的国际合作等议题。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侯启军表示,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占全球总量的86%,控制碳排放,能源领域是关键。作为一家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和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供应企业,中国石油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问题,全面参与和推动“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道。

他介绍称,“十四五”期间,中国石油将以生产用能清洁替代为抓手,实现新能源新业务良好起步、快速发展。规模化发展地热、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式风光气电融合等业务;加强氢能、新材料、CCS/CCUS、新能源服务支持战略布局;超前储备一批清洁低碳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推动中国石油向“油气热电氢”综合性能源公司转型。中国石油力争在2025年左右实现碳达峰,2035年外供绿色零碳能源超过自身消耗的化石能源,2050年左右实现“近零”排放。

中国石油目前在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油气业务,为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石油工程技术和工程建设服务。“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项目”、“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合作项目”、中国石油“尼日尔阿加德姆石油上下游一体化项目”入选第二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最佳实践案例。

链接
能源被美帝卡脖子 辨中美国夫妻论与准备打仗之真伪2 个回复 - 513 次查看张文木: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可行战略 2021-11-03 16:43:50 来源: 昆仑策网 作者:张文木   中国的能源安全与可行战略  对能源消费大国而言,能源安全概念直接与能源供给的程度相联系。一国的能源安全 ...2021-11-3 21:53 - 焦典 - 坛友之声

焦典 发表于 2021-11-8 21:51:20

央行:对碳减排贷款按本金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2021-11-08 19:41:51 来源:观察者网

【导读】 金融机构向重点领域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人民银行申请资金支持。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金融机构需向人民银行提供合格质押品。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人民银行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人民银行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

为保障碳减排支持工具的精准性和直达性,人民银行要求金融机构公开披露发放碳减排贷款的情况以及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验证,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将发挥政策示范效应,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充分地认识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向企业和公众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循环经济等理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碳减排支持工具答记者问

一、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项目有哪些?

答:为确保碳减排支持工具精准支持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领域,人民银行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国内多种标准交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原则,以减少碳排放为导向,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初期的碳减排重点领域范围突出“小而精”,重点支持正处于发展起步阶段,但促进碳减排的空间较大,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可以带来显著碳减排效应的行业。

具体而言,清洁能源领域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源利用、抽水蓄能、氢能利用、地热能利用、海洋能利用、热泵、高效储能(包括电化学储能)、智能电网、大型风电光伏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户用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跨地区清洁电力输送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等。节能环保领域主要包括工业领域能效提升、新型电力系统改造等。碳减排技术领域主要包括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等。后续支持范围可根据行业发展或政策需要进行调整。

碳减排支持工具是“做加法”,用增量资金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从而增加能源总体供给能力,金融机构应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融资支持,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

二、金融机构如何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支持?

答:碳减排支持工具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的各类企业一视同仁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与同期限档次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大致持平。

金融机构向重点领域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人民银行申请资金支持。人民银行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金融机构需向人民银行提供合格质押品。
三、如何实现碳减排支持工具的减排效果?

答: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申请碳减排支持工具时,需提供碳减排项目相关贷款的碳减排数据,并承诺对公众披露相关信息。金融机构参考碳减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报告或市场认可的专业机构出具的评估报告,以及贷款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计算贷款的年度碳减排量。

金融机构获得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后,需按季度向社会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的碳减排领域、项目数量、贷款金额和加权平均利率以及碳减排数据等信息,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核查等多种方式,核实验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通过明确碳减排重点领域、强化金融机构对碳减排的信息披露等制度安排,碳减排支持工具将发挥政策示范效应,引导金融机构和企业更充分地认识绿色转型的重要意义,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向企业和公众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循环经济等理念,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焦典 发表于 2021-11-8 21:57:43

电力短缺提振需求 中国煤炭进口量同比翻倍
2021-11-07 17:17
标准
中国10月海外煤炭采购量同比增长近一倍,政府依靠进口商来帮助缓解因燃料短缺而造成的在全国范围内的电力短缺。

据彭博社报道,即便北京采取措施以提高国内主要燃料的生产,近2700万吨煤炭进口量仍较9月触及的年内高点低18%,并为5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前十个月煤炭进口量比去年增长不到2%。

在其它能源产品中,10月份天然气采购量也高于去年的水平,但却是自7月以来首次低于1000万吨。前10个月的天然气进口仍比去年同期增长22%。原油进口跌至三年低点。

据报道,周日公布的第一批进口数据没有区分发电厂使用的动力煤和钢铁厂使用的焦煤。随后发布的数据可能显示,总进口量较9月有所下降,更多是因为钢铁行业需求疲软,该行业正在削减产量以满足政府设定的产量上限。

焦典 发表于 2021-11-8 22:02:4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2021年11月2日)2021年11月08日05:2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同时应该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仍然突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任务艰巨,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二)工作原则  ——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巩固拓展“十三五”时期污染防治攻坚成果,继续打好一批标志性战役,接续攻坚、久久为功。  ——坚持问题导向、环保为民。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以解决,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生态环境保护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遵循客观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地制宜、科学施策,落实最严格制度,加强全过程监管,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  ——坚持系统观念、协同增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大技术、政策、管理创新力度,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9%左右,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二、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四)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以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和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有序扩大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并纳入全国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控。制定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大力推进低碳和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工作。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管制度,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  (五)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打造雄安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样板之城”。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深化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美丽粤港澳大湾区。加强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六)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分别下降10%、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费量实现负增长。原则上不再新增自备燃煤机组,支持自备燃煤机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鼓励自备电厂转为公用电厂。坚持“增气减煤”同步,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洁取暖需求。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重点区域的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有序扩大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稳步提升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水平。  (七)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口,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要求,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推动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钢铁、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严控新增炼油产能。  (八)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引导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依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大力推行绿色制造,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加强重点领域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  (九)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建立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加强“三线一单”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健全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严格规划环评审查和项目环评准入,开展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重大生态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  (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进绿色产品认证、标识体系建设,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三、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十一)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聚焦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东北地区加强秸秆禁烧管控和采暖燃煤污染治理。天山北坡城市群加强兵地协作,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参照重点区域执行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科学调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范围,构建省市县三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管理,依法严厉打击不落实应急减排措施行为。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  (十二)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以石化、化工、涂装、医药、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安全高效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实施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工程。完善挥发性有机物产品标准体系,建立低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产品标识制度。完善挥发性有机物监测技术和排放量计算方法,在相关条件成熟后,研究适时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推进钢铁、水泥、焦化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重点区域钢铁、燃煤机组、燃煤锅炉实现超低排放。开展涉气产业集群排查及分类治理,推进企业升级改造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到2025年,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  (十三)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行动,全国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有序推广清洁能源汽车。进一步推进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公务用车电动化进程。不断提高船舶靠港岸电使用率。实施更加严格的车用汽油质量标准。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途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大力发展公铁、铁水等多式联运。“十四五”时期,铁路货运量占比提高0.5个百分点,水路货运量年均增速超过2%。  (十四)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强化施工、道路、堆场、裸露地面等扬尘管控,加强城市保洁和清扫。加大餐饮油烟污染、恶臭异味治理力度。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到202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型规模化养殖场氨排放总量比2020年下降5%。深化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物环境管理。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  四、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十五)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系统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加强农业农村和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入河污染物排放。强化溯源整治,杜绝污水直接排入雨水管网。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对进水情况出现明显异常的污水处理厂,开展片区管网系统化整治。因地制宜开展水体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增强河湖自净功能。充分发挥河长制、湖长制作用,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建立防止返黑返臭的长效机制。2022年6月底前,县级城市政府完成建成区内黑臭水体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统一公布黑臭水体清单及达标期限。到2025年,县级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提前1年完成。  (十六)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推动长江全流域按单元精细化分区管控。狠抓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污染治理工程。加强渝湘黔交界武陵山区“锰三角”污染综合整治。持续开展工业园区污染治理、“三磷”行业整治等专项行动。推进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巩固小水电清理整改成果。实施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有效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建立健全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考核评价制度并抓好组织实施。加强太湖、巢湖、滇池等重要湖泊蓝藻水华防控,开展河湖水生植被恢复、氮磷通量监测等试点。到2025年,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为优,干流水质稳定达到Ⅱ类,重要河湖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态质量明显提升。  (十七)着力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全面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严控高耗水行业发展。维护上游水源涵养功能,推动以草定畜、定牧。加强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开展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修复,强化黄河河口综合治理。加强沿黄河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开展黄河流域“清废行动”,基本完成尾矿库污染治理。到2025年,黄河干流上中游(花园口以上)水质达到Ⅱ类,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  (十八)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城市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村水源地保护。基本完成乡镇级水源保护区划定、立标并开展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保障南水北调等重大输水工程水质安全。到2025年,全国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  (十九)着力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巩固深化渤海综合治理成果,实施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污染防治行动,“一湾一策”实施重点海湾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海河流断面水质改善、沿岸直排海污染源整治、海水养殖环境治理,加强船舶港口、海洋垃圾等污染防治。推进重点海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海洋伏季休渔监管执法。推进海洋环境风险排查整治和应急能力建设。到2025年,重点海域水质优良比例比2020年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省控及以上河流入海断面基本消除劣Ⅴ类,滨海湿地和岸线得到有效保护。  (二十)强化陆域海域污染协同治理。持续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到2025年,基本完成长江、黄河、渤海及赤水河等长江重要支流排污口整治。完善水污染防治流域协同机制,深化海河、辽河、淮河、松花江、珠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推进重要湖泊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沿海城市加强固定污染源总氮排放控制和面源污染治理,实施入海河流总氮削减工程。建成一批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美丽河湖、美丽海湾。  五、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二十一)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注重统筹规划、有效衔接,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基本消除较大面积的农村黑臭水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和农膜回收行动。加强种养结合,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规范工厂化水产养殖尾水排污口设置,在水产养殖主产区推进养殖尾水治理。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十二)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依法推行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受污染耕地集中的县级行政区开展污染溯源,因地制宜制定实施安全利用方案。在土壤污染面积较大的100个县级行政区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示范。严格落实粮食收购和销售出库质量安全检验制度和追溯制度。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左右。  (二十三)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严格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地块的准入管理。未依法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地块,不得开工建设与风险管控和修复无关的项目。从严管控农药、化工等行业的重度污染地块规划用途,确需开发利用的,鼓励用于拓展生态空间。完成重点地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推进腾退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  (二十四)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健全“无废城市”建设相关制度、技术、市场、监管体系,推进城市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十四五”时期,推进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二十五)加强新污染物治理。制定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新污染物,实施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建立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强化源头准入,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及其禁止、限制、限排等环境风险管控措施。  (二十六)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持续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划定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补给区并强化保护措施,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及污染风险管控。健全分级分类的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实施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在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密切的典型地区开展污染综合防治试点。  六、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二十七)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河口、海湾、滨海湿地、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加强黑土地保护。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冰冻圈融化的影响。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督评估。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7%左右,湿地保护率达到55%。  (二十八)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调查、观测、评估。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拯救力度。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严格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二十九)强化生态保护监管。用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构建完善生态监测网络,建立全国生态状况评估报告制度,加强重点区域流域海域、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县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状况监测评估。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依法加大生态破坏问题监督和查处力度,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深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美丽中国地方实践。  (三十)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实行最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最严格的监管,持续强化在建和运行核电厂安全监管,加强核安全监管制度、队伍、能力建设,督促营运单位落实全面核安全责任。严格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核技术利用等安全监管,积极稳妥推进放射性废物、伴生放射性废物处置,加强电磁辐射污染防治。强化风险预警监测和应急响应,不断提升核与辐射安全保障能力。  (三十一)严密防控环境风险。开展涉危险废物涉重金属企业、化工园区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调查评估,完成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一河一策一图”全覆盖。开展涉铊企业排查整治行动。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到2025年,全国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20年下降5%。强化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健全国家环境应急指挥平台,推进流域及地方环境应急物资库建设,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七、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  (三十二)全面强化生态环境法治保障。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适用规则,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依法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推进重点区域协同立法,探索深化区域执法协作。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出台更加严格的标准。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宣传普及。强化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联合开展专项行动。  (三十三)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完善绿色电价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加快发展气候投融资,在环境高风险领域依法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加快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全面实施环保信用评价,发挥环境保护综合名录的引导作用。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推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森林、草原、湿地、沙化土地、海洋、水流、耕地等领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三十四)完善生态环境资金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把生态环境资金投入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投入予以重点保障,确保与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加快生态环境领域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强有关转移支付分配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相衔接。综合运用土地、规划、金融、税收、价格等政策,引导和鼓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领域。  (三十五)实施环境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开展污水处理厂差别化精准提标。优先推广运行费用低、管护简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化运行维护。推动省域内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与产废情况总体匹配,加快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  (三十六)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全面推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建立基于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监管执法体系和自行监测监管机制。建立健全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主的非现场监管执法体系,强化关键工况参数和用水用电等控制参数自动监测。加强移动源监管能力建设。深入开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达标排放专项整治。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依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等环境违法犯罪,严肃查处环评、监测等领域弄虚作假行为。  (三十七)建立完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格局,建立健全基于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提升国家、区域流域海域和地方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补齐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水生态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等监测短板。加强监测质量监督检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全面。  (三十八)构建服务型科技创新体系。组织开展生态环境领域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规范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生态环境整体解决方案、托管服务和第三方治理。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组织开展百城千县万名专家生态环境科技帮扶行动。  八、加强组织实施  (三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攻坚机制。强化地方各级生态环境保护议事协调机制作用,研究推动解决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重要问题,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日常工作机构有场所、有人员、有经费。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研究制定强化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有关措施。  (四十)强化责任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把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列出清单、建立台账,长期坚持、确保实效。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细化实化污染防治攻坚政策措施,分工协作、共同发力。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监督。各级政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协商和民主监督力度。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加强环境司法。生态环境部要做好任务分解,加强调度评估,重大情况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  (四十一)强化监督考核。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健全中央和省级两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体制,将污染防治攻坚战任务落实情况作为重点,深化例行督察,强化专项督察。深入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监督帮扶。继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完善相关考核措施,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四十二)强化宣传引导。创新生态环境宣传方式方法,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发展壮大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力量,深入推动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和有奖举报机制。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合作,讲好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故事”。  (四十三)强化队伍建设。完善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察执法机构能力标准化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机构列入政府行政执法机构序列,统一保障执法用车和装备。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建设,锤炼过硬作风,严格对监督者的监督管理。注重选拔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按照有关规定表彰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新华社北京11月7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1年11月08日 01 版)

焦典 发表于 2021-12-3 14:47:33

中国发布十四五绿色规划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2021-12-03 14:09
标准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天(3日)发布“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工信部于官网刊登的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氢能、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应用;严控尿素、磷铵、电石、烧碱、黄磷等行业新增产能,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该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为,到2025年,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广泛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为2030年工业领域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并称,到2025年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10%。规划同时提出,到2025年,绿色制造体系日趋完善。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成,完善工业绿色低碳标准体系,推广万种绿色产品,绿色环保产业产值达到11万亿元人民币(约2.36万亿新元)。

规划还要求开展降碳重大工程示范,发挥中央企业、大型企业集团示范引领作用,在主要碳排放行业以及绿色氢能与可再生能源应用、新型储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实施一批降碳效果突出、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

此前,中国国务院已在9月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原则。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碳排放交易(ETS)市场